今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分赋,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國家戰略需要,聚焦人民群眾所急所需所盼,堅持優先保障、政府主責、補齊短板、改革創新,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
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均衡意味著什么?與基本均衡有什么區別?這些是公眾格外關心的問題。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
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指什么
問: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務?
答:從服務供給的權責分類來看,公共服務包括基本公共服務、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兩大類。其中,基本公共服務是保障全體人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由政府承擔保障供給數量和質量的主要責任,引導市場主體和公益性社會機構補充供給。主要涵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優軍服務保障和文體服務保障等9個領域的相關服務。
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保障義務教育,要實現“優質均衡”;二是保障各級各類教育的學生資助,要實現“應助盡助”;三是保障面向青少年學生的衛生健康、文化體育、就業創業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務,要實現“應保盡!。
問: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概念怎么理解?與“基本均衡”的區別是什么?
答: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在基本均衡基礎上的迭代升級,是促進公平與提高質量并重,既強化“均衡”,也突出強調“優質”!熬狻敝卦谶M一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教育差距,補齊農村和民族地區教育短板,切實兜住底線、抬高底部,不搞削峰填谷!皟炠|”重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全面推進“五育”并舉,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關于優質均衡與基本均衡的區別,可以概括為“四個更”:一是全面發展的理念更鮮明,二是學校標準化建設程度更高,三是教師隊伍更強,四是人民群眾更滿意。
如何辦好“家門口”的好學校
問:《意見》提出,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辦好群眾“家門口”的學校。在推進落實上有哪些要求?
答:一是制定新優質學校成長發展規劃。各地要根據區域優質均衡發展目標,按照3至5年一周期制定新優質學校成長發展規劃,并配套相應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快辦好一批條件較優、質量較高、群眾滿意的“家門口”新優質學校。二是分類探索新優質學校成長路徑。對于新建學校,在籌建期間即引入優質教育資源,深度參與學校設計、師資隊伍組建等過程,高起點舉辦。對于現有基礎相對較好的學校,根據需要進行辦學條件改造,納入共同體建設、集團化辦學、學區制管理等幫扶范圍,強化優質帶動作用,促進提檔升級。
問:免試就近入學是義務教育的基本入學制度。如何把握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政策?
答:義務教育法第十二條規定,“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免試入學要求不得通過任何形式的考試或變相考試選拔學生,不得以各類競賽、考試證書、榮譽證書、培訓證明等作為招生入學依據或參考。就近入學不等于“最近入學”。在教育資源相對均衡的地方,一般實行單校劃片,合理穩定就學預期;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的地方,特別是對于學位供需矛盾突出的熱門地區和熱點學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采用多校劃片隨機搖號、有序分流至相對就近且有學位空余的學;蛐^,確保所有適齡兒童有學上,同時保障入學機會公平。
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政策重點在于構建公辦民辦一視同仁、互不享有特權的招生入學機制。要求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報名和錄取工作由市地級或縣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實施,在學校審批機關管轄區域內招生,并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優先滿足學校所在縣區學生入學需求,所在縣區招不滿且審批機關為市地級及以上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可以在審批機關管轄區域內適當跨縣區招生,不得跨設區的市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城鄉教育優質均衡何解
問:城鄉教育一體化,是農村學校向城市學?待R嗎?
答: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主要目標是適應國家人口發展戰略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縣域內城鄉教育差距加快縮小,鄉村教育質量明顯提升。具體要求包括統一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城鄉學校,加快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經費、設施、師資等辦學資源,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切實解決城鎮擠、鄉村弱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不是簡單的農村學校向城市學?待R、低標準學校向高標準學?繑n的問題,不是簡單做加法、擴資源的過程,而是一個補短板、達標準、優結構、提質量的過程,其中還涉及一系列的內涵發展、管理改革、體制機制建設。這個過程中,要注重發揮農村教育資源的獨特優勢,支持每所學校結合實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問:《意見》提出,全面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各地可以從哪些方面落實要求?
答:一是制定對口幫扶方案。以縣域內學校結對幫扶為主,也鼓勵組織城區優質學校到教育基礎薄弱、鄉村學校較多的縣進行集體結對幫扶,確保每一所鄉村學校都有城鎮學校對口幫扶。二是完善管理運行機制。要緊緊圍繞提升育人質量水平,完善共同體內部治理體系,明確學校間協作模式。三是促進緊密融合發展。在教育資源共享、教學教研協作、教師交流輪崗、文化和諧共生、一體考核評價等方面健全機制,促進縮小辦學差距和共同提升整體水平。四是健全幫扶激勵機制。落實交流輪崗到鄉村學校的教師職稱評審傾斜、按規定享受補助等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獎補資金,引導共同體持續健康發展。